河北农业大学的“双创”之路

期次:第307期    作者:姚运肖   查看:525

在许多人的眼中,创新很难,创业更难。但是在我校这所地方农业高校,却把“双创”做得如火如荼

2017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中,有15所高校入选。名列其中的河北农业大学,不仅是河北唯一一所入选高校,也是全国农林院校中唯一的入选者。

近年来,我校教师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全年发表三大索引论文160余篇,其中不乏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Cell Host & Microbe》发表。全年验收科技成果11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3项,新增授权专利 144项 。

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众多双创大赛中,我校学生屡屡获奖。一年来,获国家级竞赛奖励64项,省级奖励239参赛项目数量、获奖项目数量和获奖等级均位列河北省高校首位。培育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0余项,62个创新创业团队深度参与校友企业发展,91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各级众创空间,48个创新创业团队注册创办公司。

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以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出发点,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培养德才兼备双创人才、双创教育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的具有农大特色的双创发展之路。

突出特色,培养德才兼备的双创人才

“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在河北农大的学习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现在投身‘三农’事业大有所为。”保定百果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李云皓笑着说。他2010年考入我校植物保护学院,2014年被农大推荐为免试研究生。一路有“农”相随,为农服务的理念早已在他的内心深处扎根。也是因为农大的实践环节,使得李云皓跟随老师转遍了全国8个苹果主产省,这也激发了创办公司为苹果产业贡献力量的想法。于是研究生毕业前,李云皓创办了保定百果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他获得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北省金奖、全国大赛铜奖。现在,他正致力于推动现代农业智慧升级,创新苹果,改变生活。

像李云皓这样,因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而受到创新创业启发的并不是个案。学校积极发挥“太行山道路”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传统特色优势,坚持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筑造兴校育人的灵魂,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太行山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构建了涵盖5门主干课、3门通识课、5门选修课、3门平台素质课、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等在内的“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支农支教、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系列活动,着力打造“焦点时刻”“农大好故事”“出彩人生大讲堂”“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环境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新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涵养,牢固了为“三农”问题求解、为社会发展献力的使命担当。

学校积极实施创新创业导向的实践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了“1341”实践育人综合改革。“1”即“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提高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符合度,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度;“3”即“创新三类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运行形式、核心目标等不同维度创新生命、理工、文管等三个专业类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应用。“4”即“打造四个平台”,系统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四类实践育人支撑服务平台,全力保障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有机衔接。“1”即“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通过构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双创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双创实践体系和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双创制度体系,有效形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

学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太行山精神”教育相融合的新思路,创新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育人’理论与实践探索”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农大好故事”被评为河北省创新案例一等奖,“出彩人生大讲堂”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评为高校十大文化讲坛,“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获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以上这些经验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就业从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型的道路上给出了“农大方案”。

搭建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我校开创的‘太行山道路’,本身就是一条实践育人、科技富民、创新创业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将双创工作与“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的内涵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以李保国教授为代表的河北农大师生,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太行山上,转化到燕赵大地上。”我校校长申书兴介绍说。

河北农大先后出台了《河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的实施办法》《河北农业大学科技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评价与奖励办法》等20余份制度文件,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推动科技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激发了师生创新转化的活力。

学校积极探索构建集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的转化基地,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功能融合的转化服务平台;探索农业高校与地方政府、推广部门、经营主体相结合的大学推广模式,建成全国唯一的山区农业工程中心。学校在全省建设了41个区域性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6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强化了科技平台的创新创业功能和转化服务功能,大力提升成果转化贡献率。

打造驿站,助力现代农业创新发展

在顺平县北大悲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的苹果树间布控的天线、遥感器与微机控制室遥相呼应,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都实现了智能化。作为“太行山道路”实践者之一的农大教授孙建设带领团队,在顺平县创建水果实验示范站,将这里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起源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地方特色产业高度融合,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目前已带动8个贫困村、1700多户、5600多人脱贫致富,其经验做法已在保定市范围内复制推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是‘太行山道路’的延伸,把驿站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可有力推进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校长申书兴说。

农大组织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涉及农、林、牧、加工等多个产业的30支科研团队,全程参与太行农业创新驿站创建工作,融入食品加工与包装、产业经济、信息技术、规划与建设、政策与法律、艺术与旅游等各个专业技术学科,实现全学科参与。创新驿站建设中,农大打破学科、学院、以及不同创新体之间的壁垒,构建直接与企业应用接轨的平台,打造出产业振兴的引领性样板。

随着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复制”和推广,现如今,学校首批在保定地区启动的28个驿站,规划建设面积28.3万亩,建成面积7.5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