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坝上情

——记农学院退休教师杨福存教授

期次:第304期    作者:杨晓丽   查看:84

78岁,在常人享清福的年龄,他却每年200多天来到张北实验站从事特种蔬菜引选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他说,对坝上农业割舍不下,还想在这里发挥余热。他就是当地百姓口中的“老宝贝”“财神爷”——农学院退休教师杨福存教授。

  做点事,老百姓高兴了,我心里更高兴

  在张北,方园百八十里,当地老百姓一提到河北农大杨福存教授,没有不知道的。“我们过去都是种植大田、粮食作物,种一葫芦打一瓢,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够吃粮。现在通过讲课、培训、技术指导,种蔬菜,从原来的大路货到现在的精细品种,特菜特卖,一亩地可能达到几千或者上万的效益,这是杨福存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效益。”张北县油篓沟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农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秦晓飞对杨老师心存感激。“原来我们这儿种莜麦、土豆、胡麻、大豆等,根本没见过其它菜是什么样的。”张北县小二台镇小二台村原村长刘库对当年杨福存教授等实验站的专家们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过程记忆犹新。“种白菜、萝卜等蔬菜后,老百姓来钱来得快,土坯房全变成砖瓦房了,光棍汉也没有了,人们乐得很。”听着他那带有浓重方言的朴实又充满感激之情的话语,脑海中不由得展开一幅脱贫致富的画卷,画卷中河北农大的专家们手把手教种菜,提供田间技术指导,帮助打开销路……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看在眼里,深深印在心中。

  自从1991年,学校在张北建立实验站之初,杨福存教授来到坝上,至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7个年头。27年间,从当年面对粮草短缺、经济贫困、生态恶劣三大问题,创新技术,实现莜麦增产,粮食产量翻两番,为坝上农民实现温饱提供关键技术,到开展喜凉蔬菜的引种与栽培实验,成功地试种并销售第一批大白菜,蔬菜以“一亩园,十亩田”的经济效益在坝上地区迅速推广,他和同事们用科学技术改变了这里的种植结构,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目前,张家口坝上4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0-70万亩,成为国家的第五大错季蔬菜生产基地。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北县小二台乡德胜村、徐家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杨福存作为一名在坝上工作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倍感重任在肩。他结合各自然村的生态优势、基础优势,区别对待、各具特色,提出具体实用技术20余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与采摘业、新民居的建设、庭院经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盆景的栽培与出售等几方面内容。“我的建议如果能产生比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惠及当地老百姓,真正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老百姓高兴了,我心里更高兴。”

  他的生活和事业融为一体

  2006年,正式退休后,杨福存仍然心系坝上,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张北实验站、扶贫工作点、种植大户、老百姓的农田、自家菜园……他进行特种蔬菜引选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培训指导,还帮助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生活忙碌而充实。

  暑期采访杨老师时,他早上6点钟照例来到自家的菜园,给樱桃番茄整枝、打杈、绑枝蔓,动作娴熟、利落。这里种植的作物有莜麦、甜菜、芦笋、洋葱、香椿、迷你小南瓜……从大田作物到特种蔬菜应有尽有,种类繁多、排列规整。每天早上在这8分地里工作两个小时,是老爷子的“必修课”。你可别小瞧了这个菜园,这简直就是微型实验站,有的新品种就是在这儿试种成功的。看着一个个新品种从播种、出苗、生长到采摘,想到它们将装进人们的菜篮子,鼓起坝上人们的钱袋子,杨福存心里乐滋滋的。

  忙活完小院的活,吃过早饭,骑上电动车,8点前杨福存准时到达张北实验站,安排工人当天的工作,帮助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继续冷凉蔬菜的科研工作。

  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的课题和实验

  在学生眼中,杨福存为人亲切和蔼、精神头十足,对学生的培养尽心尽力。谁的实验田田间管理不到位,哪块地该浇水,西红柿该剪枝,作物得什么病用什么药……杨老师随时看到随时指导,同学们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如果说随时指导测重于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那么集中培训则讲授张北的作物分布、分析市场变化、传授经验。带同学们到当地种植大户、冷库、贸易市场,参观学习温室搭建的方式,以及采摘、打冷、加工、出售,了解整个生产链,也是培养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这让同学们不单单把目光局限在研究、生产或销售的某一方面,而是要全面衡量、综合考虑,这为他们的将来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手把手的指导,同学们的课题和实验有条不紊、如期进行着。温室大棚秧苗的定植、田间管理、产量的测定、温室大棚的温度调控,以及田间的洋葱品比实验等,在杨福存参与指导下,研究生杨志会的“南苗北植”课题进展顺利。

  我想干到坝上人民富起来的那天

  提起父亲,杨福存的大女儿杨向东的言语中流露出敬佩和心疼。从1991年开始,父亲一去张北就去好长时间,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回。回来时,父亲的手由于干农活,尽是裂口。作为女儿她心疼,可她内心也明白,父亲的心里记挂着张北的老百姓,记挂着怎么引进新品种,提高产量,让老百姓多赚些钱。对于自己,吃饱、穿暖就行,没有过多要求。

  杨福存对家人既心有愧疚,又感到欣慰。“我们家的大事小情均为妻子一人承担,三个女儿上学、就业、成家等,我都顾不上,我的业绩应分给她一半。”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妻子、女儿、女婿一直关心试区的科研工作,出点子,网购特菜良种。有了全家的支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取得成果。

  2017年7月11日,杨福存参加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科技精准扶贫高层论坛,并在论坛上作典型发言。从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陈至立手中接过“科技精准扶贫突出贡献奖”奖杯时,杨福存倍感荣幸,也感到任务艰巨。

  “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干到坝上人民富起来的那天”。心里一直揣着坝上农民的杨福存在科研、推广、创新、扶贫等方面不断探索,一路前行。